昨天在跟家人對話的時候,我一度感到很挫敗。
家人再度和我解釋了「一般人」在「我這個年紀」(快三十)的交友模式,以及一般人如何「不會把人際關係看得這麼重要」。
家人也說,人真的是來來去去,很多關係慢慢淡掉沒有理由、很多關係突然停止也是可能,他們認為我必須要習慣、要「更理性」去看待人際關係,並接受絕大多數人不會像我一樣在乎。
家人說,我十幾歲是這樣、二十幾歲也是這樣(過度在意「朋友」是否理會、是否被討厭等),但他們認為我到了這個年紀不應該再如此。
但這對我是多麼地困難。
當我去和泛自閉光譜的朋友們聊的時候,他們表示也都曾經很因為突然斷聯的情誼而失落、和我一樣那麼悲傷。他們的安慰讓我感到稍微不那麼孤單、不覺得自己那麼「奇怪」、「幼稚」、「不長進」。
有時我在想,是不是人們將一些其實不那麼健康、不那麼體貼的「溝通方式」或人際處理(比如人間蒸發的ghosting、冷處理讓對方熱臉貼冷屁股到死心、期望用最委婉不說清方式仍能讓別人自行通靈知難而退),看得太習以為常。
這些是完完全全沒有考量到不同的neurotype運作的。
每次思考這些,總是很傷心。
我想要進步,但覺得好疲倦、好孤獨😶🌫️
一直以來,人際關係有另一個讓我非常困擾我的點。
泛自閉光譜黑白分明的思考,導致我很容易只有「喜歡或討厭」、「在乎或不在乎」這些極端值。
比如,即使理性上了解「大多數人的人際關係都會有潛在順位排序」,然「排在比較後面不代表不被在乎或是可有可無」。
但實際上腦袋在運行的時候,還是不知不覺陷入比較,好比看到喜歡的朋友卻跟共同好友走得更近,會感到焦慮、不安,彷彿下一刻自己就會被拋棄(或走已被丟下)。
明明那個共同好友也是我好喜歡好欣賞的人,也知道本來就是會有頻率更合拍、或是有更「要好」的對象;但仍不自覺會陷入這個烏煙瘴氣的狀態。
成長過程最大的困擾就是,時常因為「害怕朋友有了別的朋友就不跟我玩了」,所以會顯得太過黏人,曾被很多人說過占有慾過高。
甚至,兒時一位多年好友,曾偷偷和我家人說,她真的很喜歡我這個人,但是跟我做朋友相處時常是「喘不過氣」的。
從國小到現在,我相信我改善很多,也持續在努力。
可是,因為過往在校受到排擠、太多次的失敗體驗,我還是一直有一種會不會做得不夠好,或是會不會永遠無法滿足別人覺得舒服的距離,這樣的擔憂。
他人的舒適,很可能是我極度小心翼翼、用自我壓抑或焦慮不安換來的。
對了,曾有一位朋友的解讀是,其實那不見得是「順位排序」,而是在面對不同的朋友時本就會有不同的相處模式。
可能我羨慕A和B的相處方式,期待A可以用對待B的方式面對我;但A可能用另一種方式與我相處才比較自在。
所以也可能是彼此對這段關係模式的期待落差?🤔
我常常在想,一段真正平等的關係,會讓我像這樣連要不要留言、要不要傳訊息,或者談話頻率多寡,都要這樣小心翼翼、自我控制,或是東西傳出還要害怕會不會叨擾嗎?(甚至還是那種明顯就不是負面內容的留話,卻也要擔心東擔心西。)
因為我也不是沒有完全不用害怕這些事情的關係啊。何必越是感到不安的越是緊抓?
網路世代又增添了更多的煩惱,好比——朋友追蹤了A和B的帳號卻沒有追蹤我的、朋友給CDE按讚了卻沒讚我的貼文、朋友回了EFG的留言卻跳過我的……
之前看到很多《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的推薦文和片段,就在想是不是活在這個人手一機的年代,這類的人際心理壓力和難受也比以前還要更多?
我不曉得……
但我當然也想過,難不成誰誰沒追我的帳號就代表他不在乎我這個朋友嗎?(我遇過朋友根本沒發現我換帳號,或是沒發現我有用某某平台,或是在其他平台已經有互相關注了,覺得沒必要多一個。)誰誰沒按讚我的貼文就代表他沒在關心我嗎?(我也遇過默默潛水看了一堆東西,有天突然跟我說「我看完了你寫的文」或是「我都有默默在讀」的人。)
真的好難啊,無論是人際關係,還是網路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