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發一篇紀念的文章!
這次回台灣,分別請塔塔、林貓,以及小小三位攝影師拍照。不知為何,這個夏天出發回台灣前,心底一直有個聲音告訴我,想要記念下這個瞬間的自己,所以我鼓起勇氣連絡了她們
我平時不太喜歡自己的樣貌、有些恐懼鏡頭,也因為青少女時期的遭遇,總擔心自己拍起照來不好看。
但是跟塔塔、林貓還有小小一起玩,真的很開心。她們都很擅長引導,我極為少見地似乎、稍微能夠喜歡她們眼中的我,一點點點。
也趁著稍早有空的時候,把部落格裡面的照片換新。好開心哇!
和你們分享一些照片!🌻✨
哈囉,大家好,我是小太陽!好久不見。
昨天平安抵達法國了。
這一個月在台灣,過得很充實。見了很多想見的人,也好好地完成了我最最在乎的、2025.08.09的活動,我非常感激。
我也把當天的分享會完整影片上傳到YouTube,在這裡:
之後我會上字幕(也有朋友跟我反映他們覺得人聲太模糊,所以我會先上中文字幕,之後會上法文,再來是英文,如果有餘力,我也會嘗試上日文字幕,但大概會請ChatGPT翻譯或有意願的朋友協助)。
等到字幕上好,我會再來和各位分享。
也謝謝大家給予我一個美好的暑假。
目前預計十一月(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是在我生日的那天)上架《冬雨裡的向日葵》的電子版,不過我目前仍在思考上架的平台與模式。屆時也會多新增一些內容(還在思考要番外篇,還是要主角的泛自閉光譜等特質解析)。
接下來就會如之前在分享會以及網路上提及的,待上述事項逐一完成後,我會正式進入倡議的冬眠期以及社群排毒,所以會回歸對我而言(無論身心或是時間控管上)相對更單純簡易的部落格+電子報的形式。
儘管我知道現在資訊快速的網路,已經很少人只有使用部落格和電子報(甚至大多數人只有現成的社群帳號),但對相對內心比較敏感脆弱、易RSD的我而言,可能還是能夠最完整掌控吸收的資訊的方式,會是最好的。
如之前提過的,我最多每年會傳送四封電子郵件(一季一次),給有訂閱電子報的各位捎去問候和分享部落格最新的文章、精選的內容、近況等。也可能偶爾附上原創的樂曲送給大家。
謝謝大家至今的陪伴,下次再見!
{收到實體書了🌻✨}2025.06.24
先來跟大家報告一下,我收到實體書了!
一共三箱書,74本《冬雨裡的向日葵》。真的好開心。
請家人幫我開箱,他們拿了一本去讀。
雖然翻書的聲音很好聽,但因為家人聲音有入鏡所以請我幫忙靜音了。
看到自己的書終於成為實體,非常開心,也很期盼回台的時候能給它一個大大的擁抱。
不過,想在此告訴各位一個小小的狀況——那就是,因為不明的原因,有些直式的英文字體印出後變得很奇怪(好像是變形了)。
然而,我確認PDF檔案完全都沒有問題。
我不太確定這個情況要如何處理,所以有先盡快去請教內文排版的設計者詢問下一步(看這樣的小瑕疵是否能夠向印刷單位回報,看是檔案問題還是印製的問題)。
因為我人在國外,沒有辦法自行先去試印,更擔心印製的時間如果再晚一些,會卡到之後要參與暑期各種創作場次的印刷進度(到時會有非常非常多人需要印製)。
因為PDF檔案很OK,我之前也在同一家印刷單位印過,所以就直接送印了所有本數……因此不太可能整批重新印製。
這個瑕疵也讓我非常難過,但主要還是對各位讀者買方很不好意思……
目前這種直式的英文大多集中在前面的導讀。
導讀我已有釋出在網路上,如果英文字的部分受到影響,都可以請走線上的導讀對照。
未來我也會再視情況把所有的字體瑕疵部分整理成一個列表讓大家可以確認那些字的意思。
看到那個瑕疵的時候嚇了一跳,也有點難過。
儘管如此,我仍非常開心總算收到了書。
後面橫式的英文排版(名詞解析的部分)目前看來沒有什麼問題,這是萬幸。
無論如何,希望各位不會過於介意這個小小瑕疵。
也希望自己即使看到那些小瑕疵,仍愛著這本書。
(我也想過自己手工把跑掉的英文字寫上去,但更怕我每一本都手寫如果筆的墨水與力道控制不當,反而會弄壞書本,所以作罷。)
大家好,我是小太陽!🌻✨
不好意思目前比較常在社群上(為了宣傳),反而部落格這邊的資訊會延遲。
想和大家分享,2025.08.09(六)在淡水的無論如河書店,有《冬雨裡的向日葵》的唯一一場分享會。
這場分享會除了講述創作小說《冬雨裡的向日葵》的心路歷程,以及障礙當事作者之作品何以重要外,也會探討我作為成年才確診泛自閉光譜與ADHD的體驗,以及與泛自閉光譜、神經多樣性等相關的倡議。
會後也會有與聽眾的拍立得合照(免費,作為給予想合照的聽眾的小小紀念),歡迎大家一起來玩。
由於書店空間安排,會計算人數,因此請有興趣參與的各位,務必填寫表單讓書店方確認來場人數。
非常謝謝各位!
謝謝你們願意來聽我說話。
報名表單連結: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p2D6IRcYexSZjds7iAONI__0ug1lNzMXd2gTybwoqD0WD_Q/viewform
嗨,大家好,我是小太陽。
思考了很久,我還是決定拍一個影片,和大家分享我這次出版的小說個人誌,《冬雨裡的向日葵》。
請不要看我這樣侃侃而談,其實我非常害羞(現場看到我就知道了嘿嘿),而且我重錄了好幾次。
因為這次的作品並不是透過主流的出版社進行的商業出版,而完全是由我個人運行的,因此我並沒有什麼人脈可以幫助作品的傳遞與行銷。據說影片比較能夠受到社群演算法的眷顧(希望!)所以我才鼓起勇氣發了影片。
影片有點長,但重點我盡量在前面先說了!不過我也以文字寫在這邊。
目前到2025.06.07(六)台灣時間晚間十一點於各個社群平台都有舉辦抽獎活動,歡迎大家參與噢!我準備了很多禮物。
預購表單開放到2025.06.15(日)台灣時間晚間十一點,並且只會印製預購的數量(以及五本分享會時的現場庫存)。之後不再加印。如果想要收藏實體版,只有這次的機會噢!
https://forms.gle/Ao2mkHt83i3XBW3w9
最後,2025.08.09(六)台灣時間下午兩點,將會在淡水的無論如河書店舉辦唯一的一場分享會。因為書店空間安排,屆時會有人數限制,之後會再附上報名的表單,請有意前往的朋友們務必填寫報名表以確定能有位子噢。
以上,謝謝你們。
也謝謝願意點開影片看看的你們。
可以參考CxC上的試閱噢!
【抽獎活動】
不好意思部落格這邊晚了一些才公告。
畢竟目前還沒貫徹社群遠離,所以比較常在脆和IG,就忘了跑來這邊發!
以下直接複製我在各社群分享的內容。
--
{小說個人誌《冬雨裡的向日葵》預購開放}
大家好,我是黃明雅(小太陽/MIYA)。
很高興終於能和大家分享我從2017年開始構思、書寫至今年(2025)年初的小說作品,《冬雨裡的向日葵》。
想說的話很多,請容我任性一次,寫篇好長的文章,向你們介紹這個小說作品。
這是一個對我而言無比重要的故事,我相信很多與我認識多年的朋友,都知道這件事。
這個作品,我曾經修潤過無數次、數不清的版本,也曾經自印過四個版本給自己和願意閱讀的親友收藏(包含三本中文版和一本英文版)。
過程中,我不斷尋求商業/主流出版的機會、不斷投稿,即使無數次被退仍在 整理好心情後重新嘗試;但很可惜這樣的努力始終沒有替我爭取到出書的契機。
一度我非常難過,也懷疑是否真的寫得太糟,或是做為泛自閉光譜+ADHD當事者的聲音永遠不會被以它本真的樣貌被接受。
而後,我發現其實是我沒有接受自己。我竭盡所能地找尋被他人(比如出版社)認可,其實只是因為我沒有信心,我的故事是值得被閱讀的。我以為,我必得透過一個正規的、傳統的出版管道,才能讓自己的聲音被重視、被聽見。
後來我想開了——只要我自己熱愛這個故事並認可它,是不是透過商業、主流的出版社推出,好像變得不那麼重要。
然而,我仍然希望替這個故事留下一個它確切存在過的證明。因此,儘管帶有擔憂和自我懷疑,我仍然鼓起勇氣,決定要做一個「豪華版」,並且自印、自售。
也就是現在各位看到的這個版本。
我稱它為豪華版,因為它除了有全新委託的彩色插圖以外,還包括我努力寫下的有關當事者創作(own voice work)何以如此重要的導讀及附錄對於泛自閉光譜相關專有名詞的解說(這是以往的版本想做卻始終沒有去執行的);封面和內頁排版也是另外委託一位我景仰的設計者佐佐。
製作這個版本,我投注了全部的愛。也盡力修潤成一個我自己喜歡,卻也集結了過往曾收到的各式回饋(無論是出版社編輯、身邊朋友等),所寫成的一個全新版。
或許它仍有很多不完美之處,但它真真正正是我現階段所能做到的最好。
此前,我常常說「這是最後一個版本」了,卻在過了一陣子覺得能量恢復後,又會想要再修稿、再投遞。
可是,這次的「豪華版」,真的是最後一次了。
如果我沒有好好地像這樣跟這個故事道別、好好地「畢業」,我想我永遠無法跨步向前,進入下一個階段(無論那是否與創作有關)。
這是一個集結我三十年的所見所聞、各種體悟,所集結而成的作品。雖然它是小說,但它乘載了我生命中各種各樣的碎片。
或許認識我的人,會在裡面看見自己的影子;也或許一路上看著我、陪伴著我的你們,也會透過故事稍微更了解我的一些迴圈與困境。最理想的可能是,人們可以透過這個故事,更加理解像我這樣一個二十六歲才確診為泛自閉光譜合併ADHD的大人,一路走來所遭遇的一切。
當然,這個故事僅僅代表我,以及故事裡的女主角的世界,不為其他人代言。然而,如果有誰能夠因此而覺得不孤單、因此而感到療癒,那麼我也會感到很幸福。
這個預購單會開放到2025.06.15(日)台灣時間的晚間十一點。
https://forms.gle/Ao2mkHt83i3XBW3w9
這週日我會開Instagram直播與各位分享這個故事,下週末也會安排抽獎活動,請各位再多多關注相關資訊。
Instagram:@librairie.soleil
2025.08.09(六)台灣時間的下午兩點,在淡水無論如河書店也會有關於這個小說的唯一一場分享會。晚些會再和各位分享報名表(因為書店場地空間的配置,會有人數限制,因此採報名制,並且會有入場的低消繳交給書店方,低消是一杯飲料或是一本書)。
也很歡迎你們轉發、廣傳這則貼文。
希望它能觸及到對這個故事可能會有興趣與共鳴的讀者。
謝謝。
--
雖然不曉得會不會有人訂閱,但我開放了電子報噢!(也可透過部落格右方欄位訂閱。)
會是由我純人工處理的,預計每三個月(一季)會傳送一次。偶爾也可能掉落僅送給電子報訂閱的夥伴的原創樂曲(純鋼琴為主),這些曲子大家收到可以自由使用在非商用的場合(比如手機鈴聲、鬧鐘、讀書工作的BGM等)。年末或許也會捎去問候與祝福。
因為未來預計會減少社群平台的使用,所以想到了這樣的方式。
謝謝每一個願意陪我走一段路的你們。
https://forms.gle/bReocWfPg738e3wo8
今天把《冬雨裡的向日葵》的試閱整理到CxC了。
這是我第一次自印小說個人誌並自行販售,所以格外緊張。
這個故事乘載了我的八年時光,但它的內容來自於我這近乎三十年的所見所聞,對於世界、對於人際的體悟。
如果說,這一輩子只能寫下一個故事,我會希望是它。
儘管現階段還有想寫的東西,也有正在緩慢進行中的故事,但對於其他作品,我總是很難保證自己能有心神和動力好好完成;但《冬雨裡的向日葵》不一樣。
或許其他作品,我總是很難好好填坑好好寫到完結;但我從未放棄過《冬雨裡的向日葵》這個故事。
如今,它就快要能夠和大家見面了。
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故事的一切。
它或許還有不完美的地方,但這個最終的「豪華」版本,帶著所有我所熱愛的元素,也帶著所有我所注入其中的愛。
它包含了我這些年努力傳遞給眾人的一切。
我想說的話都放到了這個故事裡面。
很希望你們會喜歡它。
試閱閱讀傳送門:
https://cxc.today/zh/@miya_atypique/work/33229
(繪圖感謝浤泧!)
{2025.04.09}《冬雨裡的向日葵》活動排程
目前釋出的這個版本是最理想的狀態,總之最能夠確認的是8/9(六)在淡水的分享會(下午兩點),舊的日期因為和幾個大型的同人場次活動撞期,所以提前了一週。
雖然8/9(六)那天的活動也會直播,但還是最希望能跟大家面對面說上話(尤其因為這次回台灣的時間不若以往那麼長)。
總之,很期待這個故事能夠以我最喜歡的樣貌分享給大家。
期待見到你們,無論是透過文字,還是實體的活動🌻
一些只發在Instagram的幕後花絮可以關注這個期間限定帳號:
因為這篇好像飄得非常非常遠,而我也知道引用不見得代表新的這串會同樣被看見。
我還是想說一下,即便我在文中講述了我的觀點,但我能夠感受到絕大多數那些提醒「不要急著定義自己」的內容,其實都是因為帶有溫暖關懷和熱心,才會去寫出來的。所以我並不覺得那些「提醒」是不好的,也並非想透過這樣的串文怪罪任何人。
只是覺得,或許有時候,這些自我標籤、找尋自己的人們,就是已經因為長期被負面地「定義」,而感到很艱難,才會如此渴望找到真正的自己,進而去尋求一些人格特質或障礙的標籤;而這樣的人們,此刻最需要的是身旁的人陪伴著他們一起找尋,而不是去指責「為什麼你要這些名詞、是不是想擺爛逃避、是不是只想找藉口」。
我們已那樣努力地想知道自己「怎麼了」,這樣的努力是應該被擁抱被鼓勵的。
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貼上後就可以有個「我就是這樣我不用負責」的擋箭牌,而是因為,這終於能夠讓他們從「我是個壞人、爛人」這種扭曲而不真實、自我傷害的濾鏡逃脫。
有了這些「標籤」,我們得以看見真正的自己、知道一切不是自己的錯。
重塑對自己的想法後,進而找回前行的勇氣,以及快樂面對生活、喜歡自己的可能。
得到答案不等於放棄進步。
也借用我回給其他脆友的留話。
不好意思突然留言🙏希望沒有過於冒昧。
很能體會你的困擾😶🌫️拍拍你🌻
其實我覺得有時候因為有類似高敏感這樣非病理的詞彙標籤,反而使得如泛自閉光譜這樣的族群被忽視(因為很多人不願貼上「病症」的標籤,寧願選擇「人格特質」的標籤,但其實那不是狀況的全貌)……
儘管我在自我追尋的過程中我也曾認同「高敏感特質」這個標籤,有段時間研讀了很多相關的資訊,並從中得到一些能幫到自己的內容而感激。
比如武田友紀的《高敏人的優勢練習課》當年幫助我很多。
但同時我也常想,很多書籍以「高敏感天賦」、「高敏感禮物」、「高敏感優勢」這些正向的方式形容此一特質;但對於泛自閉光譜、ADHD等卻予以相對偏負面的形容,這些也是人們對於這些標籤感到排斥、不安,甚至不希望當事者「自貼」的根深柢固的看法。
希望某天市面上能有泛自閉光譜/ADHD「禮物」、「天賦」、「美好」這類表述。就像「高敏感特質」其實也有很多讓自己或他人困擾的部分(就如泛自閉光譜/ADHD等神經多樣性);但因為無病理化,所以人們更願意擁抱、接受它……這總讓我感到可惜(尤其很多文獻其實已經探討了高敏感和泛自閉光譜許多的重疊相通之處,我不覺得兩者有好或壞)。
我始終覺得,有些人會「好意」地奉勸、提醒別人不要自貼標籤、不要「讓你的病症代表你」,是因為有些人對於這些「標籤」有一些誤解、偏見,或是刻板印象。
有些人們會覺得「明明沒病」、「明明只是疑似或輕微」,為什麼要去尋求診斷?
然而,就是因為這些根深柢固、難以改變的負面看法,很多實際上是這些身分、有著這些特質與障礙的人,卻因為「障礙不夠顯著到『影響日常』」、「看起來太正常」等原因,而無法受到確切的診斷(甚至某些情況下,會因為尚未/無法獲得正式診斷,而被已診斷者的圈子排除在外,成了無論面對一般人或是當事者都沒有容身之處的情況),這著實令人心疼、惋惜。
補:
儘管並不喜歡「病症」模型,但關於知曉自己的障礙別如何能幫助到當事者,我想就像是某種「對症下藥」的概念。
The Autism Survival Guide to Therapy(不好意思又舉例這本,因為這本最近真的是我的心頭好),作者本身是諮商心理師兼中年確診泛自閉光譜的當事者,裡頭也有很多非當事者的專家研究學者、臨床與諮商心理師等現身說法,包括各種文獻引用等,也有當事者諮商的體驗分享;裡頭的內容確實指向不同的腦迴路Neurotype真的時常不適用一般常見的療法(如CBT)。當然不是說適用一般人的方式就對ND絕對無用(這太極端了),一定也有適用各種不同的神經發展的方式(無論是神經典型或非典型);只是因為腦部先天的差異性,有些東西就是不通。
因此當人們能夠了解到自己的障礙別,便可能更順利地接受專業人士的協助,使得諮商的過程不會成為一種人際的二度傷害。
作者指出,治療師不知道個案狀況、當事者也不曉得的時候,很容易造成各種誤診、解讀錯誤。作者自己也曾接受過諮商、尋求過許多不同治療者的協助,她以模糊化、化名的方式,把她在過程中遇到的負面體驗寫下,其中很多就是來自於她未被診斷的泛自閉光譜障礙,以及障礙的表徵如何被誤會。
當然,我也想再次聲明,我寫下這些內容,並非強迫(?)所有可能有這些特質或障礙的人去確診。
也如我原始串文提及,我身邊有不少(包括我的家人)明顯是當事者,卻不想去診斷、覺得自己不需要標籤、不需要知道(或知道了但還是繼續用原本的方式看待自己並努力生活)的人們;我並沒有覺得那樣不好。
我想寫下這些東西,只是非常純粹的希望那些努力認識自己、想幫助自己的人們,不要被一竿子地打翻認定為「只是想幫自己找藉口」、「知道有什麼用」。
也看到有人說,無論知不知道,都還是要面對自身,所以不知道也無妨。
但包含我,以及我身邊所認識(再加上自傳書籍、網路他人的經驗談)都顯示獲得診斷後對人生的正面影響。
我身邊不泛因為長期沒有被診斷等各種壓力累積導致Autistic Burnout(但一直被誤診憂鬱或重鬱、吃了相關藥物卻不見起色因為問題點就不是這個),經歷過嚴重自傷甚至自殺未遂的情況。當有較為敏銳的專業人員意識到,這些人其實是泛自閉光譜者以後,他們因此能了解自己的不同之處、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常常累到崩潰哭泣、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努力融入眾人卻仍格格不入。
原來那些是感官敏銳超載而不是自己幻聽、原來那些無法控制的淚水不是因為自己太敏感太脆弱而是因為Meltdown、原來不是所有人都像自己那樣無時無刻不在意或控制表情與聲調而是Masking……
還有,原來有一群與自己相似、有類似困擾的人,可以彼此扶持或是交換自我幫助的經驗談(比如潰堤怎麼辦、希望身旁的人怎麼幫助自己,或是在外頭快感官超載有沒有舒緩的方式……等)。
原來自己不孤單。
有人說,為什麼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病名標籤」才會明白自己不是個不好的人?
因為,在那之前我們雖然沒有「醫學診斷」的「定義」,卻會被看成麻煩人物、不斷被糾正、不斷被認為那些對我們而言困難的事物是我們故意不合群、是我們不用心……
我想,或許沒有過這些困擾的人是很難理解或認同這些看法的。
我也不是想跟誰爭論,或是想去說服誰。
我知道我沒有辦法說服本就與我觀點和人生經歷不同的人,也不覺得應該要去說服誰或去爭論。畢竟大家都有不同的體悟和看法。這沒有對錯或好壞(相信大家都是抱持著想幫助人的溫暖的心🌻✨)
就像我前面說過(在別的串文也提過的),我不覺得自己的看法是絕對正確的(又或者其實就只是觀點差異而無價值、對錯的評判);我只是單純希望藉由寫下這些東西,或許能讓與我有相似困擾,或者和曾經的我一樣迷惘難受的人們,感到被理解、不孤單,如此而已。
祝福所有找尋自己的人——無論是擁抱「標籤」,還是選擇「不必貼上」的人——都能好好地理解、認識、喜歡自己。